第一节 《新·平家物语》
提防他。这一切都出自他的老谋深算。
他遭受人们的唾弃,宛如在地上爬行一样,足足忍耐了二十年。在这期间,他私下里和志同道合的人取得联系,一步一步完成了准备,等待着时机。
赖政七十七岁时,起事的时机终于到来。这是指他成功地拥立后白河上皇的第二皇子以仁王,使以仁王发出了讨伐平家的quot;令旨quot;。赖政和以仁王同去奈良,计划在那里设立大营,以专等各地源氏的起义。
但是,这原本是众寡悬殊的战斗。
他这样想:quot;反正我的余生无几,但是整个源氏一族都正处在年富力强的兴旺时期,我死了,源氏一族不会死,这就满足了。我起了点燃火种的作用,就心满意足quot;(quot;轮回之卷quot;)。
赖政在奔往奈良的路上,和清盛听到他造反消息后派来的军队进行交战,这是对方大军比自家兵多十倍的一次会战,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赖政的军队惨败,以仁王自杀,他也奋战而死。
但是,赖政深深相信这样一个事实:以仁王死了,自己也死了,但以仁王发出的讨伐平家的quot;令旨quot;,肯定会给各地的源氏以新的希望……。
事实上,住在伊豆的赖朝在得知赖政得到了以仁王讨伐平家的quot;令旨quot;已经起事后,便立即揭起了反平家的大旗。举兵所需要的武器、马具、食粮等等,赖政早已在三岛的官仓中储备好了。这是他quot;一生淡饭粗粝自甘,悄悄积蓄好quot;的东西。这样,源氏称霸天下的序幕揭开了。
赖政的一生,要说悲惨也真算得上悲惨到了极点。而且,他的目的也只是在于源氏一族的再兴,并非为全民的幸福与繁荣而战。但是,他那为了一个目的所怀抱的信念与高度的忍耐,是值得称道的。对于一个想做出番大事业的人来说,不管什么事,忍耐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一时的感情冲动,这很容易。从忍受各种苦难活下去的角度来看,就是豁出性命去战斗,也是容易的。因为这只是转眼就可以完成的事。在漫漫长夜中隐忍地活下去,是极其艰辛的,只有能战胜它的人,才能贯彻初衷,完成大业。
忍耐也可以说是生长在地下的树根。这种根在地下深深地延伸,一层又一层地交叉伸展,这才能成为绿叶纷披的大树。不能忍耐而要完成大业,那和希望得到无根的大树没有什么不同。
青年时期,从某一方面说,也可以说是未来的梦与现实产生矛盾的季节。心里跃动,希望与不安交错,将他人与自己比较,往往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抗拒这种不安与焦躁,进行自我抑制,朝向自己所定的目标每天每天默默地向前突进——这种勇气就是忍耐。
如果换个说法,那么,所谓忍耐,也可以说,就是那种能够非使目的达到不可的人,所采取的行为。为了实现其目的,不惜彻底丢掉一切虚荣、耻辱、悔恨、悲伤,下定决心,无所悔恨——这样的心态才是quot;忍耐之母quot;。而当自己实际感受到:朝向目的的一切计划正在缜密地布置、一切准备工作正在暗地里逐步进行,这种实际感受,就会进一步加强忍耐的力量。
源赖政不只是遭受敌人——平家的轻蔑与憎恶,而且也从同是自己一族的源氏方面,受到同样的对待。但是赖政之所以能忍所不能忍,是因为他下定决心为讨伐平氏这一目的而献身,尽管谁都没有发觉,但他自己却深深感受到他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进行的每一步骤,都显示出明显的成果。
确立豁出自己一切、誓死不悔的目标,然后,为了实现目标、对每个课题每个课题进行挑战——这就是使赖政二十年的忍隐成为可能的重要因素。
我常听人讲起现代的青年人缺少耐力。当然,回避艰苦、只想获得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