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节 《三国志》(一)
在,虽不如关羽、张飞那样名声赫赫,但却在沉稳中发出另一种光彩。事实上,在人物众多的《三国志》中,对赵子龙怀有共鸣的读者是不在少数的。上文提到的偶人制作家川本喜八郎先生也是其中之一。他曾说:quot;看赵云的行动,他为人的正直、判断精确和英勇无敌、战则必胜等等方面,总使人觉得他是《三国志》中数一数二的人物。对他来说,从未有过因小小的一点疏忽而导致作战失败的事例。诸葛孔明制订的作战计划,最能忠实执行的人是赵子龙。似乎孔明也比谁都更信任他。quot;

    我个人也曾接触过许许多多的人,其中的确有像赵子龙这样的人,他们表面上并不怎样出人头地,但到了关键时刻却能很好地完成别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从这种意义说,从地位、立场或表面现象来判断人物,是非常错误的。毋宁说,千万不能忘记,所谓优秀的人材,有许多人是表里如一、不辞辛劳、默默地完成自己使命的那种人。

    同时,如川本先生所说,quot;判断精确quot;、quot;英勇无敌quot;、quot;战则必胜quot;这些优点,正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资质。这其中,在quot;英勇无敌quot;方面,关羽、张飞并不比赵云差,但是在quot;判断精确quot;、quot;战则必胜quot;方面,可以说赵云是更高一筹。在说明赵云quot;判断quot;精确的事例中,可以举出刘备失去结义兄弟关羽时立即要兴师伐吴时,赵云曾强烈反对。

    这就是,将宿敌的魏置而不顾,对吴开始作战,是极其错误的。吉川写的《三国志》中曾就此事做如下描述:赵云向刘备进谏说:quot;我认为,现时不可伐吴。伐魏,则吴自亡。如放下魏而先与吴作战,则魏吴必同心协力,而蜀势必陷于困境。quot;当时的中国大体共有十七州,其中魏为最强之国,统治着十二州。从大局看,蜀只有与吴联合,才能与魏对抗。而且,从灭魏兴汉的大义名分来说,赵云的意见自是正论。但刘备不听,强行与吴作战,结果遭到了无法挽回的失败。赵云预料到这点,足可以看出他遇事兼有沉着冷静的判断力。

    赵云的这种精确的判断力,对指挥周密作战的孔明来说,当然可以放心地交给他任务。孔明多次使用赵云,授给他秘计,不断拯救主君刘备的危难。从这种意义说,正因为有赵云这样足以信任的、担当实际战斗任务的武将,孔明才得以发挥他纵横无尽的智略。

    不但如此,在赵云身上还有使人难忘之处:他除了遇事沉着冷静之外,还有他那虽老不衰的气概。这是有关他晚年仍然气势磅礴的一段故事:主君刘备死后,孔明上奏《出师表》,然后北伐。当时,特地将鬓发皆白的老将赵云排除在北伐军的编制之外,让他坐镇后方。关于当时赵云如何不服老,吉川先生是这样描写的:

    quot;但是,赵云对丞相的用情,不但不感到高兴,反而,当他一知道发表了出征的编制名单后,便立刻来到丞相府,和孔明面对面地谈判:为什么某家的名字不在其中?毫无道理嘛!不是某家夸口,从先帝的时候起,我赵子龙临阵从未退缩过,追赶敌人也从未落后过呀。某家现在虽然年迈,可某自认为并不比年轻人差啊。某生为大丈夫,死在战场上才是最上的幸运。——难道丞相想要叫这样说的赵云晚节,像一根朽木似地烂掉吗?quot;

    这样,赵云如他所希望的那样,率领五千精兵,做为先锋启程了。这里生动地写出了赵云的气概。不管如何年老,也要贯彻由青年时期起一直不变的信条与信念。这里边,洋溢着赵云作为人的伟大和无法言表的飒爽气概。我们的人生也应该是这样的啊。

    关于曹操

    ——乱世奸雄、才智之将

    如何看待魏的主帅曹操——这是《三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的人学简介 >我的人学目录 > 第三节 《三国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