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国志》(一)
志》中一个很大的难题。对他的评价因人而异。这正说明现实的曹操本身具有难以用一个层次加以把握的复杂性。作为将军的才能、特别是从他的军事才能的观点来看,他具有同时期的竞争者——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所远远不能企及的天赋之才。这点,当时可以与之比肩的,只有诸葛孔明一人而已。实际上,在《三国志》上所展示的、代表这一时期两名军事天才家的无数次头脑战,不断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而说到真正能在战乱之世屡操胜券的将才,首先应推曹操,他才是杰出的英雄。
曹操在作为将军的器宇方面,也极擅长收揽人心,他广泛纠集人材,大胆加以擢拔,正像他用尽心机企图招揽敌将关羽、赵云那样,巧妙地抬举投降的敌将,罗致了许多名将,为我所用。而且,其才文武兼备,无所不包。这样看来,曹操的确是个与他自己所希冀做天下人的大志相称的稀代英杰。而实际上,考察一下他在乱世中所走过的足迹,便可以看出他另一个真实相貌,那就是他那极端冷酷无情的才人的quot;面孔quot;。
户田先生评论说:quot;曹操作为将军的确是伟大的,真正有力量的。历史上与他相似的人物,恐怕是只有拿破仑、还有织田信长吧。但是,曹操虽说是英雄,毕竟是奸雄一流的人物。他另有残酷无道的一面,即使为他出过力的部下,他也毫不容情地杀掉。quot;
在说明曹操残忍性的事件中,他曾残杀过父亲的朋友吕伯奢全家。根据吉川先生的描写,曹操年轻时期,暗杀董卓未成,当他逃走时他探望了吕伯奢,求借一宿。吕伯奢爽快地把他留了下来,到邻村去沽酒。夜已深更,隔壁传来了磨刀声,这是为了款待曹操杀猪相待。曹操错误地认为要杀自己,立即杀掉了吕伯奢的家族和奴仆。不仅如此,当他明白了自己的判断错误之后,在逃走途中遇上了吕伯奢,他为了消除后顾之忧,把吕伯奢也杀了。他的人性真是冷酷已极。这里,不难看出曹操可怕的虚无主义者的冷酷面孔,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与目的,可以无动于衷地随便杀人。
曹操这种令人生畏的冷酷性,自然使人们一直在内心里都不喜欢他。而曹操则企图以他自己特殊的才干来赢得人心。
从这种意义说,他究竟是好是坏姑且不论,总之,曹操始终是以他的quot;才智quot;作为有力武器取胜的。他一方面仗持这个quot;利刃quot;登上了乱世的顶峰;而另一方面,又用这个quot;利刃quot;不断伤害自己。曹操经常由于过分相信自己的才智而招致失败。
比如,当魏、蜀大战时。魏军连连大胜,蜀兵丢盔弃甲,争相败走。魏军乘机追赶。如果当时追上蜀兵,那么蜀军就会全部被歼。但是,曹操止住大军。魏将都对这次收兵感到奇怪。而曹操则认为孔明所率的蜀军并非真的退兵而是佯败,采取了慎重的处理。但由于曹操收兵,蜀军突然转为反攻,结果魏军只好退却。
在吉川的《三国志》中写道:quot;曹操经常赌智谋,结果败在自己的智谋身上quot;,quot;据说智者反而会溺死在智中quot;。这样,曹操从本质说来是个策士,他总免不了自认为没有比自己智谋更高明的人。结果,他是才有余而德不足,为自己的才所囿,不能行王道,也就是说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霸道的奸雄。
年轻时的曹操,是个充满理想的有为青年。使他最初扬名是在讨伐黄巾时,当时他一直是在国家这个大义名分下活动。后来,当臣下劝他继皇帝位时,他拒绝说:quot;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quot;这是通晓天命与道义的曹操的一个侧面。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他又是充满野心的。在这种相互对立的野心与道义的紧张关系当中,曹操相信自己的力量与才智,一味向前猛进。
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