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国志》(一)
临近晚年,在曹操的面目中,他的野心上升到首位,到处表现出又是易怒又是焦躁的丑态。吉川英治先生对于这个当时不过是一介宫门警卫、胸怀壮志、气概恢弘、对逢迎或阿谀感到侮辱,笑人之愚的青年曹操,到了五十几岁的后半生,逐渐丧失过去英杰面目的过程,做了如下的描写:
quot;……不过,近来的他又是如何呢?在赤壁之战前,在赏月的船上,已经相当计较自己老龄了,老来以后,他已完全不再是青春时期那种不为逆境所动的姿态了,动辄愿意听到侧近者的悦耳之言,他不知不觉也变成了过去他曾经轻蔑过、唾弃过、嗤笑过其愚的上官地位了。quot;——不管什么样的英雄豪杰,随着年龄、境遇的推移,很容易陷入人所具有的平庸的弱点。在这里,一代的权势者功成名就之后极易陷入的可悲习性,带着某种哀感,被充分地显露出来了。曹操的可悲之处,归根到底,是在说明:一个才智之士,甚至把他自己所怀抱的青春理想都践踏了,从自己本来所唾弃的丑恶人性,一步也未能逃脱出去。
孙权和人才
——吴国国祚最长的背景
成为《三国志》舞台的魏、吴、蜀三国,后来都走向灭亡。先是蜀亡,其次,灭了西蜀的魏国也在蜀亡后仅仅三年也灭亡了。这样,三国中吴是存续得最长的一国。为什么不是国力最富的魏,而是吴国寿命最长呢?——我认为这里蕴含着重要的历史问题。
吴的第一代皇帝孙权,接过其兄的印绶,成为吴主,当时他十九岁,正是弱冠之年。这时,刘备已经四十岁,曹操是四十六岁。吴的寿命之长,当然和孙权年轻有关,但不能只以年轻为理由。纵然年轻,如果人主不是非凡的人物,在战国乱世,还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吴主孙权的非凡之点,是在他手下有以周瑜为首的许多才能智谋之臣,尽管他年轻,但却将这些从父亲孙坚以来的老臣使用得非常得当,使之各尽其所长。不但如此,而且还接连招揽人才,加以重用。他的特点是擅于用人。而这点可以说是保持吴长久存续的最大原因。孙权的成功,的确说明了quot;得人quot;才是领导者的最大责任。
在年轻的孙权手下,聚集众多有能之士的背景,除了孙权的器宇宏大之外,其兄孙策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孙策在其父孙坚三十七岁的壮年战死之后,继承父业,他也武运不继,二十六岁遭到刺客的暗杀。从这一意味说,孙权可以说是第三代的江东之主。其兄孙策很早就看出这个弟弟具有非凡之才。从而在临终时将印绶交付给他,并留下了如下的遗言(《三国志》,吉川英治著):quot;你长于内治之才。但率江东之兵,敢于进行乾坤一掷的冒险,你远不如我。……因此,你要牢记父兄当初创建吴国的艰难,任贤举能,守护疆土……。quot;孙权彻底遵守了quot;任贤举能,守护疆土quot;的这一遗言。
说明孙权如何对待人才,有一段有名的插话(《三国志演义(上)》,立间祥介译,平凡社版)
:年轻继承帝位的孙权,有一次问孙策时期的有名参谋周瑜:quot;我虽承继了父兄的大业,但如何才能守住基业呢?quot;周瑜回答说:quot;任何事业的根基都是人的问题。得人者国昌,失人者亡,因此您的近侧置德高才俊之士,最为紧要。quot;①孙权忠实地履行了这一忠言,得以建立了王权的根基。就这样,吴国具备了尊重人才、发现人才的良好土壤。在以后,关系到吴国存亡的赤壁之战时,建立殊勋的鲁肃,是周瑜所荐,而毅然委以重任的则是年轻的孙权。
①此处《三国志演义》原文为:quot;瑜曰: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quot;
同时,还有以有名的词句quot;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