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国志》(二)
其永远感恩戴德。这是孔明出自洞察这类人所采取的独特行动。这点,即使现在仍可以给人以新鲜的视角吧。
孔明的节操
——《出师表》中表现出来的清冽的心灵
诸葛孔明之所以能赢得人们的崇敬,一方面固然由于他的闪闪发光的睿智,同时也是雨于他终生面对理想,一贯无私意所致。这点在他成为西蜀丞相后表现得最为明显。孔明为政始终清廉公正,他作为一国丞相的态度在《蜀书·诸葛亮传》(本田济译。收于平凡社《中国古典文学大系第13卷》)中有如下的记载:
quot;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quot;①
①两段文字均据我国《三国志》原文。
如这里所示,政治家孔明,他十分注意公正的政治,从某种意义说,几乎使人感到认真到过分的程度。为此,他严格地遵守信赏必罚的原则。同时他的伟大,在于律己极严、十分清廉。
他在向蜀主上奏中说:quot;臣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中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quot;①据记录,他死后,果如其言。西蜀的人民在他死后仍在不断怀念公正无私的孔明,自是理所当然的。
①两段文字均据我国《三国志》原文。
孔明通过自身的人生,显示了他为大义为理想而献身的心灵,该多么清冽澄明!特别是《出师表》,使他为贯彻高迈之志所怀抱的真诚得以千古不朽。这是在刘备死后、他向继承帝位的刘禅所上的有名的上奏表文,在其中,他吐露了忧国至情,可以说这是使读者不能不堕泪的一篇名文。
quot;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略)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quot;①(守屋洋、竹内良雄译。同前书)
刘备死后,征南又过了一年左右。孔明极力充实兵力与粮草,准备北伐。但是蜀中的许多大臣安于现状,嫌忌战争。
而且虽说是三国鼎立,魏据有十二州而蜀仅据一州,相比之下未免弱小。从这种意义说,任何人都认为这种战争对西蜀说来胜算较少,但孔明的决心却非常之大。为什么孔明这一时期宁可付出极大的代价,决心伐魏呢?这是因为他已经看穿魏越来越强大,正在窥伺着西蜀。因此,他已预见到如果不在自己有生之年,先发制人,则魏必灭蜀。这是任何时代,只有身负重任的领导者才怀有的内心苦衷,在《出师表》中,孔明深察未来的时代大势,所以他那悲壮的决心,字里行间,溢于言表。
①此段文字,据汉文原文。
他在表中说:quot;宫中府中,俱为一体quot;。宫中是指皇帝侧近的人,府中是指政府官僚,在先帝死后,蜀正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必须宫中与府中成为一体,尽职尽责,这的确是极中肯之言。户田先生也对这篇上表文十分共鸣,经常引用。
用现代的话说,这是在阐明领导者必须与民众成为一体以完成预期目的的道理的。
孔明还在表中说:quot;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quot;(同前书)。对年轻的刘禅讲述了为帝王之道。
在当时,蜀国由于孔明的励精图治,内部趋于稳定,在这一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