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为考博士强说愁——人才价值不平均率
chap_r(); 亲爱的徐老师:
我现在江苏的一所大学教书,副教授职称,因为想考博士,所以现在在复旦大学读访问学者,准备下学期考博。我现在有些迷茫。
我属于你说的那种30多岁反而又不知自己适合干什么了那种人,很是惭愧。在高校教书,我感觉就像是提前退休一样,待遇一般,而且我研究生读的是工商管理,教学没有实践经验,还是有些缺憾。
如果放弃读博,到企业去干,就得放弃教学,我现在还是拿不准。
但是如果拿出三年的时间去读博士,就为了写博士论文。国内的博士你也是知道的,因此,付出的代价很大,包括家庭、孩子、自己的年龄。我四年前拿到了全国注册评估师资格,也一直没从业,也没什么经验。
如果读博士,还是不能做这个,很是可惜,就在读博士这个问题上,我还是犹豫,当然如果在高校待着,读了博士应该比不读有用,起码将来评职称等有用。面对这些选择,我真的不知道头绪在哪里?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因此,现在有些迷茫,请您百忙中赐教。
迷茫的,副教授
亲爱的迷茫的副教授:
你的来信虽然简短,但你提出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你的迷茫,简直让普通人感到失望!一个32岁的副教授,是成功的典型和榜样,是社会的精英分子,有什么可犹豫迷茫的?这不是没病找病嘛?
诗曰:教授不知愁滋味,为考博士强说愁!……
但是我知道你的痛苦有普遍性。你的痛苦,表面上是面临几个好的选择,不知道自己干什么最好——大学、企业?博士教授、商人经理?但实际上你的心灵深处,隐藏着对中国目前存在的一种“人才价值不平均率”的无奈和苦恼。
在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或者说,在一个社会发展走过了转型期的社会,比如欧美日本,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可能也会有“企业”还是“大学”、“经商”还是“从政”、“学术”还是“应用”之间的两难选择和困惑。但是,在那里,人才的价值基本上已经进入到“人才利润平均率”的规律之中。去企业做,工资可能比较高,但风险加压力,有些人就宁可选择大学;在大学,虽然精神的自由加生活的宁静是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但更有人愿意在市场上枪林弹雨,冒险追求自己对于财富的无限野心与抱负。
在这些发达国家,无论在政府工作、企业工作,还是在学术单位工作,同等学历、同等年龄人们的收入基本是平均的。当然不同的地方工资有高有低,但是,那里绝对没有中国这个急剧发展中的社会所独有的这种非常奇怪而不公平的“人才利润不平均率”。
好了,我来给我发明的这个名词做一个定义吧:什么叫“人才利润不平均率”?简单说,人才利润不平均率,是在中国政府、学术机构、国营企业、外企、私企之间系统存在的报酬体系不平等、不平衡现象。
根据我老人家在中学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市场经济中)存在一种“利润平均率”——自由竞争使得市场各行各业的利润率趋于平均。一个行业有暴利,大家都来做,结果导致这个暴利下降;一个行业利润薄,做的人就少,于是使得这个薄利渐渐提升……看不见的手,在调整着社会的经济利益。这就是所谓的“利润平均率”。
既然资本的利润有一个平均率,那么,市场经济中最核心的资本——“人才”的利润,也就是人才的价值,显然应该也有一个平均率。因为经济行为中最大的成本和利润都和人才有关。因此,人才利润平均率,事实上是发达市场经济中一个既定的规律。
更有甚者,发达国家的人才,在政府、企业、学校、地域之间是自由流通、相互竞争、永远不断地在争抢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