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为考博士强说愁——人才价值不平均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向世界求贤:项目负责人年薪50万人民币!”
“南京大学某某项目主任,年薪20万人民币!”
这样的报道,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闻。教授工资超过10万以上的,根本不再令人兴奋。更令人兴奋的是,经济领域的深入改革越来越体现出科学与知识就是生产力这个真理的力度,大学里传统意义上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被卷入经济大潮,等他们从水中爬上岸时,裤兜里已经装满了从企业家那里分来的螃蟹和鱼虾!不爱实物的,有货币;不喜铜臭的,有实物。我认识一个管理咨询教授,在替青岛橡胶二厂(生产避孕套)做完一个咨询项目之后,家里有连他孙子可能都用不完的超薄产品!我说孙子肯定不够用,他坚持说孙子再像爷爷,也不可能有那么高的使用率!
我一直非常推崇的陈章良的故事,其实就是这个冰山迸裂的第一个清脆的声音:它宣告了知识分子终于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来创造财富。国家终于认识并承认了,知识分子创造的财富,本来就是他们自己应该拥有的酬劳!
从本质上讲,大学不是经商挣钱而是搞学术思想的地方。但是,侧重社会实践的许多专业,比如工商管理,你不介入商业咨询简直就不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拥有方正股份的王选教授,你能说他不是伟大的学者科学家吗?哈佛大学的法律、管理甚至教育系,其培训课程收费之高,实在是匪夷所思(几个星期的短训班,往往要收四五万美元)。
于是,这个时代的教授们,以你这个副教授为经典例子,就面临了多重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
1,根据中国社会实际存在的人才利润不平均率,大学教授的平均工资(同样还有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和他们可比的收入人群相比,肯定心理不平衡。
2,但是,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之一,是大学教授们兼职挣钱、参与商业活动成为一种风尚。据说北大法律系、经济系的教授们都很有钱,许多法律系教授,同时或先后拥有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在做教授的同时或之后,成为名律师,成为了百万千万富翁。北大生物系,自从陈章良时代以来,一直强调的就是他们的科研如何在市场中创造了财富,提高了奖金!换言之,在中国的大学内部,利润不平衡率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3,体制的惯性,个体的惯性,心理的障碍,能力的局限,金钱的诱惑,清高的快感……无一不在折磨着我们的大学教师们……这也是一个时代特征。
于是,就有了你的来信,就有了你的烦恼。
面对这个时代,你该怎么办?是读博士,搞管理,做资产评估,还是呆在大学做管理理论的研究?让我来分析你个人的特定困境以及造成这个困境的原因:1,当年你读完MBA之后,本来就应该加盟企业,而不是选择大学。弃商从学,是你一切痛苦的源泉。MBA注定就应该进入企业,你却阴差阳错地留在了学校。别告诉我说这是“分配”造成的。事实上,这肯定是你自己的选择。假如你真的有从商的冲动,有挣钱的决心,这个年头,谁能绑得住你往企业跑啊!轻商重学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你当时的人生选择。而今天,这个价值观念依然在折磨你。使你在企业和大学之间左右为难,负戟彷徨。你要知道,你的问题是一个心态问题,是一种价值观的困惑。
如果我是你的话,可能左手给徐小平写信,右手给系主任打辞职报告,然后,两只手捧着一份工作简历,去找需要我服务的企业求职去了!
2,你说你“30多岁了,反而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了”。其实你适合干什么,我老人家一目了然:你适合搞企业管理、企业咨询、资产评估嘛!你MBA学位,你有资产评估证书,你是管理系副教授,你是这方面杰出的难得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