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中医常识
举了给金鱼缸加水和排水的例子,相信对大家会有启发。??

    ??

    三)这套针法里讲的内容一定要在临床上去验证,反复验证方可找到更多的问题,也能找到答案。??

    ??

    1)怎样把“寸口脉”、“人迎脉”???

    ??

    2)盛一倍、盛二倍、盛三倍等等该怎样比较出来??

    3)何谓“盛一倍而燥”?这个“燥”指的是什么??

    4)人迎、寸口脉基本平和就一定没病吗???

    ??

    5)当你通过“内经针法”基本解决了病人的症状后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培元、固本”的目的???

    ??

    6)若你不会把脉的话,有没有其他的替代法?该注意什么问题?

    1)黄元御《四圣新源》寸口人迎脉法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阴

    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可以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腑。以太阴为五脏

    之首,阳明为六腑之长也。

    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

    口小而人迎大。《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

    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

    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盛而为热,虚则

    为寒,紧则痛痹,代则乍甚乍间。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寸

    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厥阴。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

    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

    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

    阴为内关,死不治。《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

    之短期。《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以气口主里,伤食则

    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

    寸口人迎之脉,载在经文,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

    我们的中医药,是几亿人经过五千年的实践证明了的。著名的医书《伤寒论》从唐朝到现在也有两千多年,是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是经过总结的相当科学的医书。--金庸

    之所以在讲到医学的时候先把洋人的牢骚和几段戏谑的文字抬出来,是因为平素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庸医总是比较多。但这一点丝毫影响不了中医的伟大与玄奥。事实上也是这样,最了不起的事物往往并不总是可以轻见。

    中国古代的名医众多,医学典籍也非常多。但是,在信息极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与名医的接触几率也就少了许多。不管如何,扁鹊、华佗、孙思邈、钱乙、李时珍……这些伟大的名字如皓月般挂在中国文明的重要部位,让人发出无尽的追思。

    下面所记述的是信手拈来的几个故事,与浩瀚的神奇中医相比,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用药如用兵

    对于用兵,许多人认为是军事家的事情,与平民无关。尤其在如今的太平盛世,这一点越发明显。然而,在兵荒马乱的古代社会中,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百姓茶余饭后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贴身御医简介 >贴身御医目录 >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