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三章 昼答渔夫夜读《离骚》
便上山给屈原父女送来了富有滋补性的饮食和一罐清凉解热的煎熬草药。此后的数日内,几乎天天如此,直至屈原病愈下山。

    屈原在洞中只静养了一日,便能够下床走动,自理生活,进些饮食了。三天后他步入桃林,散步观光,伸伸腿,弯弯腰,呼吸些新鲜空气。果如老渔翁所言,这是青一色的蟠桃林,果实呈扁圆形,个头硕大,颜色青翠,令人垂涎欲滴。人间毕竟不同于天堂,天堂的蟠桃可四时摘而食之,这人间的蟠桃因时令早了几个月,其味既苦且涩,难以进食。待到第五天,屈原已经能到桃林中去练剑了。在这里,虽说盛夏却步,酷暑远避,生活得清凉而舒服,但却给山下的乡亲们增添了许多麻烦,因此第七天屈原便执意要下山,并舞剑以示痊愈。但老渔翁却坚决不答应,他说,屈原所患之病十分沉重,倘过早下山,万一旧病复发,不仅要给乡亲们添更多的麻烦,而且还会有性命危险,不如多休养几日,等恢复了元气再下山不迟。小媭与众乡邻也是这样苦苦规劝,屈原万般无奈,只好留下。他闲不住,让小媭回家去把那在汉北写的《离骚》抱来。长诗《离骚》写成之后,虽说几经修改,流传于世多年,但屈原却总觉得不尽如意,他要利用这有利时机作最后修订。

    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屈原只要一伏案笔耕,就忘记了昼夜晨昏,忘记了饥饿、困倦与疲劳,病中亦不例外。小媭真为父亲的健康担忧,一次又一次劝他爱护身体,注意休息,屈原只是点头笑笑,继续埋头于竹简,一熬便是一个通宵。

    一天深夜,小媭被长长的叹息和号啕的哭声惊醒,睁眼一看,只见父亲手捧竹简,立于灯下,仰面朝天,既哭且诉,泪痕满面。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意外,父亲竟至于这般悲伤,一个骨碌爬了起来,慌忙问道:“爹爹,您这是怎么啦?”

    屈原将女儿拉到身边,给她披上衣服,抚摸着她的头说:“改完了,长诗终于改完了!此乃为父心血与泪水之结晶。孩儿快些点燃松明为父欲到山上去诵读。”

    小媭说:“夜色已深,明天再读吧。”

    “不!”屈原斩钉截铁地说,“为父的脾气儿是知道的,一首既完,不即刻诵读,心中不快。况且此《离骚》系为父一生诗作中最长的一首!……”

    小媭知道拗不过父亲,可是为什么一定要深夜到山上去读呢?她心中不解,故而犹疑不动。屈原从小媭的眼神里猜到了她的疑惑,急忙解释说:“长诗自叙了为父之身世、理想与悲惨经历,将为父对祖国之忠贞、对人民之热爱、对美好未来之向往和对黑暗现实之愤懑统统倾注其中。全诗三百七十三句,句句皆为父真情实感之流露;二千四百七十七字,字字均渗透着为父之血与泪!如今,为父要立于高山之巅,读给楚王听,读给祖国听,读给山岳听,读给河流听,读给海洋听,读给父老乡亲们听!走,快走吧!”说着抱起了那一大堆竹简。

    小媭点燃了一支大松明,搀扶着父亲出了后门。门外,天是阴沉沉的,星斗是稀稀的,月光是淡淡的,夜风是暖暖的,四野是静悄悄的……

    玉笥山西南面有一个高阜,依山傍水,地势雄伟而险要。平时,屈原几乎每天清晨都要登上这个高阜,望着从东方缓缓流来的汩罗江,瞅着西北天边云烟深处的故城郢都,看着玉笥山那蓊郁苍翠的峰顶,一边并不安闲地踱步,一边想着那永远也想不完的心思。今夜,父女出了后门,相搀相扶地攀上了这个高阜,女儿举着松明照耀,父亲就着光亮一片简一片简地高声朗读起来: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

    诗人以慷慨激昂的声调诉说着自己的身世、经历、爱好、抱负和理想,有时是愤怒的呼喊,有时是严厉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屈子传简介 >屈子传目录 > 第三三章 昼答渔夫夜读《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