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四、王阳明格竹的教训
    chap_r();    ——什么是实践

    我们知道,人脑就像一个加工厂,需要不断提供原材料,加工厂才能“加工”出产品。现在,我们还要进一步问:“原材料是怎样送进加工厂的呢?”也就是说,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又是如何反映客观世界的呢?或者说,客观世界是通过什么渠道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的呢?这个问题是我们学习认识论必须了解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从来没有人能够正确地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从王阳明格竹的故事说起吧!

    我国明朝中期,在浙江余姚这个地方有一个大哲学家名叫王阳明。有一天,王阳明从书上看到“格物致知”这句话(“格”是研究的意思,“致”是取得,“格物致知”就是从研究客观事物当中取得知识)。于是王阳明就想通过格竹来弄明白竹子的道理,从而获得关于竹子的生长规律等知识。

    在王阳明所住的书院里,正好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青枝翠叶,挺拔俊秀。

    王阳明于是坐在竹林前静静地看着竹子。他神情专注,双目发直,紧紧地盯着竹子不放,一定要搞清楚竹子是怎么回事。就这样过了一天、二天、三天,到了第六天,家里人见他脸色苍白,劝他回屋里休息,都被他拒绝了。到了第七天,他终于病倒了。王阳明观竹七天,始终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

    我们想一想,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不能成功呢?如果在你家小院里有一棵树,你想知道这棵树的生长规律,比方说它适应的土壤条件、开花结果的时间变化等等,你会不会像王阳明那样去“格”它呢?坐在大树前一动也不动?如果你那样做,结果肯定是失败。

    王阳明在哲学上是个唯心主义者。他格竹失败说明:不管你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在竹子面前,静坐体会,苦思冥想,是不可能掌握竹子的生长规律以及竹子的性能、用途等科学知识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毛泽东同志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87页)

    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适应外部环境,因此,它只能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人不仅能适应环境,重要的是能够改造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不仅是人的认识对象,而且首先是人的实践对象。所以,人的认识不限于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而且能够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反映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像王阳明那样,在竹子面前仅仅是观看,只能看到竹子的青枝绿叶等表面现象;而通过变革竹子的各种实践活动,人们就可以逐步了解有关竹子的科学道理。

    那么,什么是实践呢?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工人做工,农民种田,牧民放羊,渔民出海,战士打仗,科学工作者搞实验,教师讲课,医生治病,演员表演,营业员售货等等,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都是实践。

    人们的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改造自然的生产斗争是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人们要生存,首先必须解决吃、穿、住等问题。人们只有进行生产,才能有粮食吃,才能有衣服穿,才能有房子住,才有可能从事政治、科学。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活动。

    人们的实践活动还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活动。这是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不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在社会当中人才能够维持生存。在社会当中人与人相处必然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我们同父母的关系,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同学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等等。人们的实践活动就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简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目录 > 四、王阳明格竹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