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2.若干国家军事战略
比,以便尽早转入战略反攻,并发展为战略进攻,彻底打败敌人。

    此后的几十年间,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中国在防御方向、作战形式等方面都有变化和发展,而" 积极防御" 作为一个完整的战略方针,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是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在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仍然把人民战争的理论作为现代条件下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根本指针。

    从5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发展独立的核力量。1964年研制成功原子弹,1966年研制成功中程弹道导弹,1970年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作为拥有独立战略核力量的少数国家之一,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就宣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60年代中期越南战争扩大和中苏关系恶化,特别是60年代末中苏之间发生边境冲突以后,中国提出立足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全国一度处于应付大战的直接威胁的临战状态,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长远的国防建设产生严重影响。

    70年代末以后,中国对世界形势作出新的判断。中国认为:两个超级大国都拥有能够毁灭对方的军事力量,处于均势,但都不拥有绝对优势;世界上和平的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不断增长;因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发生世界战争是可能的,在一定条件下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和平时期的国防建设,除了为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做必要的准备以外,还要建设威慑力量以遏制战争,推迟战争,争取避免大的战争和重视为各种局部战争、军事冲突做准备。根据这种判断,在邓小平推动下,中国在1985年提出进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从应付大战直接威胁的临战状态真正转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建设大局下进行正常的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由于实行这一战略性转变,中国在80年代中期裁减军队员额100 万,更加注重军队的质量建设,注重全面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总体实力;在军事战略上,从单纯考虑全面大打和世界战争,转向在不放弃努力推迟和遏制大战的情况下,重视研究对付局部战争的作战方针和进行必要的准备。

    冷战结束后,虽然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在亚太地区仍存在若干地区问题,但中国面临的总体安全环境有所改善。在国防建设方面,中国努力适应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不断增强总体国防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世界当代军事史简介 >世界当代军事史目录 > 2.若干国家军事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