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若干国家军事战略
,欧洲局势发生变化。这些促使法国从戴高乐执政后期开始酝酿调整军事战略。
70年代中期吉斯卡尔——德斯坦执政时,法国放弃" 全方位防御" ,代之以针对苏联的" 单向防御" ;用" 扩大的庇护" 理论取代" 民族庇护所" 理论,把法国的防务圈扩大到欧洲及其邻近地区;主张对使本土受到最直接威胁的地区进行干预,不再置身于欧洲" 第一战役" 之外,而使法军作为第二梯队参加欧洲"前沿战斗" ,从而" 间接地保护" 本土;为适应" 扩大的庇护" 的需要,在保持核威慑的同时,强调发展常规力量。经过调整的军事战略,既坚持" 以弱慑强"的核威慑,又照顾到欧洲战场的全局;既坚持独立的防务,又加强了同北约组织的军事合作。
80年代初密特朗执政后,再次调整军事战略。密特朗不同意" 扩大的庇护"理论,坚持把核威慑的范围限制在法国本土,而不卷入法国境外发生的、法国控制不了的任何行动。他把这种核战略称为" 自我防御战略".与此相适应,法国还不承担参加欧洲" 前沿战斗" 的义务,特别是不在冲突一开始就参加到联盟防御体系中去,但也不排除在必要时与盟国并肩战斗的可能性。
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安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90年代初,密特朗再次调整军事战略,主张从准备全面战争转向准备对付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从对付现实威胁转向对付潜在威胁,从对付单一威胁转向对付多种威胁。经过调整以后," 多向防御" 战略取代了" 单向防御" 战略,重点是防范来自中东和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威胁;" 严格足够" 的核战略取代了" 以弱慑强" 的核战略;在坚持核威慑的前提下,将核打击目标由城市逐步改为有选择的军事目标;以远距离快速干涉为重点的作战方针取代了本土防御,以便在" 国门之前已无敌人" 的情况下及时处理远离本土的危机。90年代初以来,法国还积极推动独立于北约组织的欧洲联合防务,主张西欧联盟成为欧洲联盟的防务机构,开始组建象征性的欧洲部队,同时努力协调与北约组织的关系。法国防务政策和军事战略的调整仍在进行中。
(4)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大规模的国内革命战争。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进入和平建设的时期。在长达22年的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中,形成了以人民战争理论为核心的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思想出现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产生于使用相对落后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进行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在当代世界军事思想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和弱小国家反抗侵略的斗争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但经济落后,长期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提出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争取在相对和缓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经济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1956年3 月,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确定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制定这项方针的目的,是有效地防御外来侵略。它要求:在平时,加强战争准备,采取积极措施制止或推迟战争的爆发;战争一旦到来,就以持久的人民战争,打破敌方的速决企图,以积极的作战行动,逐步改变双方的力量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