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净空法师主讲)
取是不造业。随缘了旧业,不更造新殃。至于从有上断,只有诸大菩萨再来人,与众生合光同尘。如众所周知的济公活佛,不拘小节,不守清规,不守戒律,好像爱取有都有,其实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乃上上乘真实工夫。凡夫只能在爱取上下功夫,爱取有是无量劫来的习气。今天初闻佛法,了解事实真相,而境界现前,毛病习气又来了,见到顺逆境界又生爱恶之心,贪嗔痴慢,自私自利,念头一起来,要紧的是觉悟,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一切念头就对了。

    四谛是‘苦集灭道’,此四字亦说两重因果。苦是现在果报,集是过去的业因,灭是修行人未来证得的果报,道是现在修学的因缘。简言之,谛是确有其事,佛说三界皆苦,三苦八苦,此处不必细表,初学的人往往不以为然,因世间快乐事很多,为何说是苦呢?世间乐事可以变成苦,谓之坏苦,而苦事不会变成乐,可见乐不是真的。要紧的必须知道为什么要来作人,轮转六道。佛观察的透彻,人生为酬业而来,造善业得福报,造恶业受苦果,这是事实真相。看他人享受,自己受罪,认为上帝佛菩萨不公平。存这种思想,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更造恶业,一定要对因果律深信不疑,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改造自己的命运,但这不是彻底解决之道。这样作今生来世可能得大福报,但不能保证生生不造罪业,如福报享尽,恶报又现前,必堕三涂,要根本解决,必须超越轮回。修道证果,果是灭,灭烦恼,灭妄想,灭执著,灭六道轮回。在四谛中最重要的是修道,修出离生死轮回之道。佛在经论中说了许多修行法门,门门皆可成佛。我们每人根性不同,迷悟、习气、染污亦异,如选择的法门不适合自己的根性,勉强去学,耗费精力而得不到效果。

    我们现在虽然对于般若经论有相当理解,切莫自满,理虽顿悟,事须渐修,自己的毛病习气能否断除,在日常生活中,财色名食睡,见色闻声,能否不动心,幻相现前,如有一丝毫爱恶之心,就不能出离三界。任何法门必须断烦恼才能超越轮回,唯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只要伏著烦恼,即可出离三界,伏比断容易。文殊普贤在华严会上教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采用这个法门,可知选此法门乃真有智慧,是上上乘顶尖人物的选择。修净土法门,不但自己能成就,而且还要劝有缘的同参道友,在一生中圆满完成佛道。

    佛说五蕴是因众生迷色法轻,迷心法重。五蕴包括色法一、心法四。十二处恰好相反,眼耳鼻舌身属色法,色声香味触法属色法,色法说十一条,意根属心法只一条,这是对色迷的重,对心迷的轻的人说的。还有一种人,色心迷的都重,佛说十八界,六识是心法,六根中之意根是心法,其余五根是色法,六尘是色法。在十八界中色法讲了十一个,心法讲了七个。佛说法是应机而说,活活泼泼,实无定法可说。

    无智亦无得。

    智是能观之智,得是所证之理。无智是能观之智不可得,无得是所证之理亦不可得。能观是空,所观之境界亦是空。此义很深,凡是熟读楞严之人,多少能体会其义。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世尊提出一个问题,即无明到底从那里来的?世尊对他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一语道破。有智即无明之根本,如有能证之智,有所证之理,能所未亡,无明即不能断绝,所以无智才是真智,无得才是真得,得的是究竟圆满的自性,能证之智也没有了。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能证所证,俱不可得。佛说法是对治我们的毛病,因众生执著一切法皆有,以为一切法相皆是真实。从此错误的观点产生错误的想法与作法,即分别执著,有取舍得失,此皆属空相。佛说空确是事实真相,并非假设,使我们了解事实之后,知道诸法空相,于一切法的幻想、分别、执著,便可一切放下,执有之病即可消除。但是空也不能执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目录 > 讲记(净空法师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