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心经讲记(纯果法师著)
识界耳识界的作用,所以不能分别。现在我们眼界能分别色界,耳界能分别声界,中间就受眼识界耳识界所分配,所以才能分别。《楞严经》说:本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此即属于迷门。乃至,是省略辞。乃举首末,而省中间十六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四句,是空十二因缘,也名空十二支。上面不但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要空,而二乘所修十二因缘法在于真空实相中也是要空,所以菩萨彻底也要把它空个究竟。因为这种法门,乃是黄老一时弄玄卖虚,作为黄叶止啼而已,所以权且立此方便。这十二因缘,有两种解释,一为顺观流转门,一为逆观还灭门。顺,是顺流,即十二因缘从无明次第而生,此属迷门而说。逆,是逆流,即十二因缘从无明次第而灭,此属悟门而说。如《佛说四品法门经》云:佛告〈阿难〉:智者应知十二缘法,从因缘起,由因缘故,即有诸法。因缘者何?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即一大苦蕴集。若了知上缘生之法,因缘性空,缘聚即有,缘散即无,缘法无故,即无诸法。所谓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处灭,六处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即一大苦蕴灭。如是生灭之法,智者应当如实了达。现在先释顺观流转门,顺则缘生,谓前能生后,即随顺生死。十二因缘,如《天台四教仪》云: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三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二、行。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三、识。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成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四、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五、六入。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六、触。谓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是名为触。七、受。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是名为受。八、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媱欲等境,然犹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九、取。谓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是名为取。十、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十一、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十二、老死。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次逆观还灭门,逆,即是灭,是灭生死。众生既知业报身,其最初所招来者,是由无明所引起,以有无明才展转生出十二因缘法。现在要灭,亦须由无明灭起。故顺则众生法,逆即缘觉法。缘觉所修,先由流转门作为空观,次则以逆观门作为修证。

    无苦集灭道。

    这一句,是空四谛。上来十二因缘既空,当然这四谛法也是要空了。

    四谛,也作流转门还灭门两种解释。苦集二谛,是世间流转门,灭道二谛,是出世间还灭门。谛,是确实义。如苦,其性实是苦,如集,其性实是惑,如灭,其性实可证,如道,其性实可修,这四者皆是实在的事。此四谛十二因缘,虽是二乘所修,其实也是通大乘的桥梁。因其要旨,皆是断生死本,灭无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目录 > 心经讲记(纯果法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