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平脉法
  【译文】

    趺阳脉微而紧,紧为里寒,微为气虚。微紧相合,为脾胃虚寒、中气不足,故出现短气。

    【评析】

    本条说明里气虚寒,可致短气。

    趺阳脉微而紧,指轻按微而无力,重按紧而有力,由于气虚,故浮微,里寒故沉紧,趺阳脉候脾胃,脾胃既虚且寒,则土不能生金,而肺金失养,肺气虚而不利,因而短气。这里的脉微而紧,与“太阳病篇”抵当汤症的“脉微而沉”相近,不应理解为微紧,微与紧不可能同时出现,所以,许多注家微与紧并提,是不符实际的。

    【原文】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①。

    【注释】

    ①厥逆:四肢厥冷不温。

    【译文】

    少阴脉弱而且涩,弱则心中微烦,涩则手足逆冷。

    【评析】

    本条讲少阴阴血虚,致微烦厥逆。

    少阴属肾,是阴阳气血的根本,少阴脉弱而无力,是属阴虚,阴虚生热,热扰故微烦。涩为血少,流行不畅,阳气不能外达四肢,故四肢厥冷。

    【原文】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①,身冷肤硬。

    【注释】

    ①脾不上下:脾虚失运,不能升清降浊。

    【译文】

    跌阳脉隐伏不显,主脾阳衰微。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不能营养周身上下,故身体冷而皮肤硬。

    【评析】

    本条讲脾不升降,致身冷肤硬。

    脾胃为荣卫生化之源,趺阳脉不出,是胃气大虚而脾不能健运,以致荣卫之气不得上下周流,卫气不温分肉,所以身冷,荣血不濡肌肤,所以皮肤硬。

    【原文】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①,当刺期门、巨阙。

    【注释】

    ①尸厥:肢体厥冷,无知无觉,状若死尸,名曰尸厥。

    【译文】

    少阴脉按不到,是肾气微弱,精血不足。气上奔而促迫于胸膈,以致宗气反聚而血结于心下。气下陷而阳热趋于阴部和大腿内侧,与阴气相搏动,致身体失去知觉,这就形成尸厥,治疗当用针法急救,可刺期门、巨阙等穴。

    【评析】

    本条讲尸厥的脉、症、机、治。

    少阴脉不至,则肾虚可知,由是阴阳升降逆乱,宗气反为所阻,血结于上,气陷于下,阴逆于上,阳退于下,遂致身体手足厥冷,知觉丧失,状若死尸,所以名为尸厥。治应刺法急救,刺期门所以通心下血结,刺巨阙所以行宗气之聚。

    【原文】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译文】

    寸部脉微,尺部脉紧,微为阳气衰微,紧是阴寒内盛。阴邪常盛而阳衰,故病人虚弱多汗。

    【评析】

    本条讲阴盛阳绝的脉症。

    寸口脉微是阳气衰,尺部脉紧为阴邪盛,虚损且又多汗,则阳气外亡,所以说绝不见阳。

    【原文】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①,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注释】

    ①郁冒不仁:昏迷失去知觉。

    【译文】

    寸口部凡是脉微的为阳虚,凡是脉濡的为血虚,凡是脉弱的多伴有发热,凡是脉紧的为寒邪;大凡阳虚血少的人,受到寒邪侵袭,就会发生厥逆,突然昏迷而失去知觉,这是因为胃阳素虚,缺乏谷气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目录 > 平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