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少腹甚硬,小便则尿血也。
【译文】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微,尺脉反见涩。寸脉浮是阳气虚,尺脉数是血气虚。寸脉阳气虚,尺脉血气虚。关脉浮濡沉弱,寸脉反浮,尺脉反数。寸脉浮是阳气虚,故自汗出而恶寒;尺脉数是血虚生热,故身体痛,震颤而寒栗。微弱脉见于关部,胸部以下感到急迫,气喘汗出,而呼吸困难,呼吸之间,胁部作痛,振寒发作,形似疟状。医生反用下法,以致脉数发热,发狂奔跑如见鬼状,心下痞硬,小便淋漓不爽,少腹甚硬,小便则有血尿出。
【评析】
本条讲阳虚血少误下的变症。
寸脉浮为阳虚,必是浮而无力,尺脉数为血少,亦必数而无力。阳气虚,则卫表不固,所以自汗出而恶寒;阴血少,则筋脉失养,所以身体痛而战栗。关部微弱,为中气虚乏,虚而气机不运,所以胸下急迫,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时牵引胁肋疼痛,时发寒战战栗,好像疟疾的作止有时。如误用攻下,则里气虚寒愈甚,因之心下为痞;寒甚而虚阳浮躁,于是外显假热而发热脉数;如果波及心肾,心虚神浮则狂走妄见;肾虚失固则小便淋漓,少腹硬而尿血。
【原文】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①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②反肠出③,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注释】
①怅怏:失意不乐的神态。
②呕变:呕吐带有异味。
③反肠出:直肠脱出,就是脱肛。
【译文】
脉象濡而紧,濡是卫气虚弱,紧是营中受寒。阳气不足,卫中风邪,故发热、怕冷;营受寒邪,胃中虚冷,故微微呕吐、心烦不安。症属阳虚兼表,治当扶阳解表。医生却认为肌表热甚,治疗时单用解肌发表药,致汗出亡阳,故烦躁不安,胃脘部痞胀硬结;表里皆虚,故骤然站起即感头晕,自觉肌表发热,苦闷不能安眠。医生仍不知道胃中虚寒、下焦寒甚,不循辨证论治规律,反而误用冷水浇灌病人身上,体表之热虽然可立即消退,却又引起寒栗震颤,须盖几床棉被。结果又导致汗出、头目昏晕、全身筋肉跳动、身体震颤。里寒因用冷水浇灌治疗而更甚,故出现腹泻不止,腹泻完谷不化,脱肛,呕吐,起卧不安,手足微有厥冷,身上发冷而心中烦躁。若治疗稍迟,后果不堪设想。
【评析】
本条讲虚入外感,误汗的变症。
【原文】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也。
【译文】
脉象浮大,为表实邪盛,治疗时医生当用发汗法。却反而用攻下法治疗,这是严重的治疗错误。
【评析】
本条说明病在表者,不可下。
脉浮主病在表,大而有力,为正气不虚,能抗邪于外,故治宜因势利导,用汗法以散邪解表。病在表,反用下法,是逆其抗邪向外之势,必正伤邪陷,导致病变增重,这是治疗原则的违反,所以说此为大逆。
【原文】
病欲吐者,不可下。
【译文】
病泛泛欲吐的,不可攻下。
【评析】
本条讲病势向上,不可下。
治病应因势利导,欲吐为病势向上,不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