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所谓“国际观瞻”
chap_r(); 刘斐的这个观点在第一次会议中副总参谋长白崇禧首先表态支持,而且白崇禧在那次会议上明确说:“应该这样做的。”军令部长徐永昌、军政部长兼总参谋长何应钦当时也说有道理,甚至就连蒋介石也认为这个看法很对。不过那次会议上,蒋介石虽然认同了刘斐的这个观念,但他也说“南京是国际观瞻所系,守是应该守一下的。至于如何守法,值得再加考虑”。然而那次会议蒋介石也没有做明确的决定。
但是对淞沪作战中损失的部队,应一律调到后方整补却是蒋介石明确下来的态度,尽管这个决定是模棱两可的。决定上海作战损失大的部队调后方整补,则同对南京只做象征性防守的方针还是符合的。由于此时吴福线已经站不住脚了,军委会已经指令在吴福线的部队尽力掩护占领锡澄线之后,即向苏皖边界的广德、安吉、孝丰等地转移,只有第78军宋希濂所部调南京整补,胡宗南第1军调镇江整补,在掩护南京防守部队占领阵地后,即向长江北岸转移。
然而让刘斐想不到的是,这次会议上,除了增加了唐生智、谷正伦、王俊等人列会之外,整个会议的气氛也有所不同了,身为军事委员会执行部主任兼军法总监的唐生智在谈及守不守南京的问题时,主张固守南京。同时唐生智还着重还提到了国父——中山先生的陵寝问题:“南京不仅仅是中国首都,为国际观瞻,同时又是总理先生的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而且,为了掩护前方退却下来的部队的休整以及从后方增援而来的部队的集中,应利用南京守卫作战来阻止和延缓日军的进攻。”
面对唐生智的力主固守南京,刘斐依然主张只用12至18个团的兵力,做象征性的防守。而且刘斐还就当时敌我形势给予了说明。实际上这个时候,主力部队已下令向广德、安吉、宁国一带退却,在日军跟踪追击下,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前敌总指挥陈诚根据《第三期作战计划》的精神,命已退至苏州地区的第9集团军、第19集团军于11月17日夜开始向锡澄线转进,仍以一部占领唯亭、外跨塘阵地掩护,斟酌情形待20日前后转进。
左翼军总司令薛岳也依照顾祝同、陈诚的指示,以与信函相同内容的训令,命第15集团军、第21集团军支持至20日晚撤退,并派一部沿常锡公路逐次拒止敌人之前进,掩护各部转进。前线局势的恶化使得前敌总指挥陈诚、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在收容溃退部队同时,已经到皖南一带去部署部队的整补工作去了。
这个时候,薛岳虽然致函第15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第21集团军总司令廖磊:“铁道正面我军之主力于17日夜间开始向锡澄线转进,望兄等督率各部,迟滞敌之前进,使由正面转进之我军,得有确实占领阵地时间之余裕。”并对各军、师的行动及到达位置等,均作了具体规定,并通知当转进至锡澄线以后,即解除左翼军之战斗序列,而后归战区司令长官及前敌总指挥直接指挥。但就是否固守南京的方针还没有在南京高级幕僚会议上作出决定,故而前线部队也不知道是否执行南京的防御部署。
不过这次会议上蒋介石既没有作肯定的决定,也没有改变之前的部署,只说“孟潇的意见很对,值得考虑,我们再研究研究罢了”。但考虑到当时“九国公约”各国正在开会讨论日军的侵华问题,而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又代表德国政府也正在为中日战争的和平解决进行秘密调停,特别是在思想上蒋介石认为“南京为全国首都,必应固守”,也正是这样,蒋介石已经确定了固守南京的决心,只是这个时候他没有表态而已。
而尽管没有表态,但相对于第一次会议的不了了之,这次会议基本明确了守卫南京的态度。但至于是象征性防守,还是以重兵死守以及由谁来守,军委会还没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