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彼得斯上校站起身,跟帕格握握手,然后和他一起走进了那条长走道。“我来了解一下另一种可能,中午以前打电话给你。”
“我等你的电话。”
大约一小时后,彼得斯打了个电话给帕格。“你可否跟我一块儿作一次短程旅行?离开华盛顿两个晚上。”
“当然可以。”
“七点前五分在联邦车站跟我会面,第十八号月台。我去订卧铺。”
“咱们上哪儿去?”
“上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去。把那种代用的连接器带在身边。”
成败在此一举啦,帕格心里想。
橡树岭是田纳西州一条不大为人所知的河畔一片广阔的森林地区,由一道封锁线把它与世隔绝。一个秘密的工业综合企业就在那地方兴了起来,以一种新的方式去造成空前未有的大规模屠杀。因此,今天有人会争辩说,它简直可以跟奥斯威辛相提并论。
当然,在橡树岭,并没人遭到杀害,也没什么奴隶劳动。兴冲冲的美国人支取着很高的工资在干活儿,建造巨大的建筑物和安装大量的机器,根本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橡树岭的保密工作做得比奥斯威辛好。在内部,只有级别很高的人员知道。在外面,没什么流言蜚语走漏出去。
象在德国那样,谈论犹太人的情况是有失体统的,所以在橡树岭,议论这地方的用途也是违反社交礼节的。在德国,人们的确知道,犹太人一定正遭到什么可怕的事,而奥斯威辛的德国人则确切地知道,什么事情正在发生,可是橡树岭的工作人员在炸弹投到广岛之前,一直都给蒙在鼓里。在幽美的森林地区,他们白天在深达足踝的烂泥里干苦工,晚上在粗糙的棚屋和拖车里尽可能地自寻娱乐,根本不问什么。再不然,他们就传出一些诙谐的流言,例如说,他们正在兴建一座工厂,准备大规模生产一些无关紧要的零件,以便运送到华盛顿去装配。
虽说这样,战后有一种议论说,当你考虑到奥斯威辛和橡树岭的后果时,美国人和纳粹分子之间出入并不大;两者同样犯下了新的野蛮主义罪行。这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论点。每次战争之后,总对那整个可怕的流血事件有一种合乎情理的莫大的反感。种种区别往往会变得模糊不清。所有的一切都是暴行。所有的人都同样有罪。舆论就是这么说的。按实在讲,这是一场卑鄙龌龊的战争。非常卑鄙龌龊,以致人类不想再打一场战争了。这好歹是走向废除人类这种疯狂的老毛病的开端。不过在回忆时,实在不可以把它混淆为一种普遍的罪行。这里面有区别。
首先,橡树岭的努力由于生产出铀—235 ,而在物理学、化学和工业发明方面闯入了新的领域。作为实用工程和人类科学才能的一项功绩,这是出色的,很可能在规模与辉煌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德国人的煤气室和焚尸炉并不是辉煌的、首创的天才杰作。
再说,在战争中,一旦你遭到攻击时,你可以或是放弃抵抗,听凭掠夺,或是奋起作战。作战的意义就在于设法通过大量屠杀,使对方吓得停止作战。国与国之间必然会发生政治冲突。在一个理性和科学的时代,这类冲突当然应该通过某种比较明智的手段予以解决,而不“应该通过大规模的屠杀。但是德国和日本的政客们却采用了这种手段,认为这种手段行得通。我们也只能通过同样的手段来劝阻他们。美国人开始争分夺秒地制造铀弹时,他们无法知道攻击他们的人不会首先制造和使用这种炸弹。这是一个造成惊慌而动力强大的念头。
所以总的来说,奥斯威辛和橡树岭之间的相似之处似乎是牵强附会的。它们有类似的地方。两者都是战时创作的巨大、秘密的屠杀手段;两者都在人类经历中揭开了一些可怕的尚未解决的新问题;而且,倘若不是因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德国,两者全都不会存在。在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