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小土炉又烧裂了
chap_r(); 上夜班的史丽云早出家门两个小时,想逛逛王府井鞋店买双适合炼钢时穿的靴子,眼下在班上她穿的是双旧皮鞋,脚面上系了一副帆布护套。安全到是安全了,就是样子不雅,尤其是个姑娘家。刚进鞋店她就意外地遇到了中学时的同窗好友季珍,见对方胳膊上带着黑纱,以为是季珍的母亲去世了。问过方知,季珍的哥哥季时一个月前自杀了。姐妹俩相拥而泣,找了个卖冷饮的店铺聊了一个多小时。
史丽云是通过季时的妹妹认识的他。在季珍的家里史丽云常常都遇到季时,完成英语作业时遇到困难,季时总会出来相助,季时在北师大主修的正是英语。史丽云考入钢院的那一年,季时大学结业分配在了国家某委办的外事司。史丽云被打成右派后,收到的第一封来信竟是季时的。信是寄到了史丽云的家里,地址显然是通过他妹妹得到的。
季时在来信中,对他的境遇表示了极大的惋惜之情,说了许多宽慰的话,鼓励她不要灰心,要继续追求上进,追求自己的理想。信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这样的一段话——人是要学会忍耐的,人的很多理想往往是在忍受巨痛,是在没有失掉信心的忍耐中实现的。季时在信中表示,要与她做一个神交的朋友,和她一起走出人生的低谷。
史丽云接到信后十分激动,当即就给他写了一封回信。但信封好后她又改了主意。因她重读季时的来信,从中隐隐地品出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她觉得同情的背后是怜悯,而怜悯滋生出的爱情是一种附属品,这是她不能接受的,更重要的是她不愿意拖累别人。果然不出史丽云之所料,一个月后,她又收到了季时的第二封来信,措辞变得热烈了许多,其心迹表白得也更直接了当。她依然没有回信。
在她连续接到六封来信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再没接到季时的来信,史丽云悬起的一颗心似乎又落了下来,她小心翼翼将季时的几封来信与自己未发出的复信放在一起收藏起来。也是因为这个原故,她与季珍好久没有联系过,想不到这次意外重逢,得到的竟是季时自杀的凶讯。
季时死于河南安阳西北太行山脚下一个叫红林村的地方,那里是国家某委办干部下放劳动的地方。五八年春季,这个系统有五百多干部下放到安阳参加劳动锻炼,其中就有季时。在全国大炼钢铁的热潮中,安阳地区首当其冲,因为那里是山区,能开采出铁矿石。国家机关的下放干部,在这场全民大炼钢铁的运动中自然不能落后,很快就垒起了自己的小土炉。六七个人包一座炉,拉风箱的拉风箱,进山背矿石的背矿石。一粒汗珠落地摔八瓣,辛辛苦苦炼出的全是一块块黑乎乎的东西。
“这是钢吗?”第一个公开表示异议的是季时。有好心人私下对他提出忠告,让他说话谨慎一些。因为前一段时间又开始“补漏”,即把五七年反右斗争中那部分漏网之鱼重罗进网内。但季时不为所动,仍不断地表示异议。他的言行很快引起了某位领导的注意,九月的一天晚上,召开了批判季时反动言行的大会,他终于成为“补漏”的战果,被划为右派分子。针对季时的言行,当地的一位县领导当众宣布:谁不承认炼出的是钢,谁就是右派!
从此之后,季时要白天参加劳动,晚上接受群众批判。劳动要干最重的活,进山背矿石。连为小土炉拉风箱这种较轻的活儿也轮不到他干了。背矿石往返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一个成长在大城市的青年,空手走这么长的山路都会十分吃力,更何况要背上一筐的矿石!熬到天黑,别人能够休息,等着他的却是没完没了的批判会,别人睡下后他还要写检查。
终于在一个早上,人们发现他死在了屋外的一个山坡上,他用刀片将自己的动脉割断了,殷红的血流遍了那片山坡,十几道红色的小溪消失在绿草丛中。
是季珍陪同父亲赶去为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