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节 《新·平家物语》
…不必讲其他,就是咱们这个小家庭,夫妻或孩子们之间,既不分什么源氏,也不分什么平家,我们只不过是一心想每天这样和和睦睦、高高兴兴地过日子的一家人罢了(quot;三界之卷quot;)。

    他从不理会什么官位,什么立场,他把所有的人都看成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他不和任何势力站在一起。如果勉强地说的话,可以说他是对每个人都亲近的quot;人派quot;,和所有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站在一起。不管对方是谁,对于那些痛苦的人、苦恼着的人,或希望他帮助的人,他都绝不袖手旁观,而是以极大的诚心诚意来对待。

    这真是再清楚不过的立场,是作为人的心之所安的行为。

    我也早就作为一个佛法者,以quot;人党quot;作为我的信条,对于这种立场我是完全赞成的。因为我相信:作为一切事物的前提,必须首先将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存在放在优先地位加以考虑,然后再来从事各项工作。——只有这样的quot;尊重人主义quot;才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

    但是,这种尽人皆知的、似乎也可以说是quot;自明之理quot;的道理,一旦作为现实问题,人们却很难从这一出发点去采取行动,仍然要困在现实的羁绊当中。人离开了人本身,结果往往要按照自己所属的小集团的利益或立场,或按照意识形态,分成壁垒。有时以某一方为善、而以另一方为恶。换句话说,他们不是去看人的真实,而往往是用他们所处的社会内部加给他们的框框,也就是说,是用某种现成的虚构,来识别quot;人quot;。尤其是当时代、整个社会,都陷于派与派之间的对抗与纠纷的时候,这种趋势就更加严重。

    阿部麻鸟眼睛中所映出的时代,不消说是源平抗争、全国分裂为二的时代。在这样形势当中,作者使麻鸟不偏向源平任何一方,而且超越源平之争,大胆地使麻鸟采取以人为出发点的行动,这可以说是作者吉川先生通过太平洋战争,作为文人不断经历了思想上的斗争与苦恼之后的视角。而且这种视角,可以说,多半是与佛法中所说的quot;中道quot;一脉相通吧。

    佛法所说的quot;中道quot;立场,并不是中间的或折衷的东西。

    这是对事物坚持二者择一的看法或逻辑,所采取的批判立场;

    不是从已有的逻辑、观念、范畴来看待事物,而是一种对现实的独自的行动原理——即从整体的或个别的、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并付诸行动的原理。

    为了说明quot;中道quot;,这里有个有名的比喻,即quot;毒箭的喻话quot;。一个人被射了一只毒箭,人们会怎样行动呢?——恐怕是先要把一切事物都放下,去拔那只毒箭的吧。对这种事,假如不弄清他的身份、他的思想、他的立场,就不采取行动,那么那个人肯定会立即死掉的。所以释尊解说所谓quot;中途quot;,就存在于首先拔除毒箭救人的智慧与行动当中。

    在这里蕴含着释尊对婆罗门情况的深刻批判。当时印度思想界分为九十五派,这些婆罗门们各自以脱离现实的观念与逻辑,互相争论不休。释尊还同时晓喻世人:在面临处于濒死的quot;人quot;这一最严肃的现实时,已有的逻辑、观念、权威以及从其中派生出来的种种约束,是何等的无益!而且,现实的人间社会的实相,从佛的眼光看来,恰恰是和被毒箭射中的人相同,是处在痛苦、懊恼之中的quot;生命的病人quot;,都是一些刻不容缓、必须给予救济的众生而已。

    因此,从这里边便产生了必须首先去解除盘踞在人身上的苦恼的quot;人主义quot;的实践。麻鸟所说的quot;富人与穷人、源氏与平家,从医生的眼光看来,都是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的人学简介 >我的人学目录 > 第一节 《新·平家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