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国志》(二)
上几天,有了水便立刻从泥壳中爬出,又照旧游来游去。
quot;泥鱼和人生quot;——这又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启示。失败,的确会给人生带来失意和绝望,但只是胜利,也绝不会造就深刻的人生。只有经历过多次的败仗,懂得自重,一心锻炼自己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人生胜利的喜悦。这样看来,使人感到,比那种简单的英雄、胜利者,克服了多次失意与失败的刘备的一生,蕴涵着不知要强大多少倍的人生的深邃、人生的可贵、人生的价值。
希世的名臣诸葛孔明
——《三国志》上灿烂光芒的睿智
《三国志》后半部中的英雄诸葛孔明,使任何时代的人都会对之崇敬不已。他那不朽的光彩,可以说是《三国志》中任何人也不可能与之比肩的。户田先生也是在所有登场人中最喜欢孔明的。那么,孔明究竟是什么缘故能使人感佩至深呢?不消说,一是他那quot;智慧quot;的光耀,使人觉得达到了人所能具有的智慧的顶峰。在孔明身上,到处体现出类似人所憧憬的理想的quot;智慧quot;的明晰性。他那宛如满天星斗般的quot;智慧quot;的光耀,为三国兴亡史增添了无限的光辉和丰富的色彩。
诸葛孔明的quot;智quot;——刘备quot;三顾茅庐quot;时曾向孔明说过:quot;先生神算,每次都使我心服口服quot;(《三国志演义(上)》,立间祥介译,平凡社版)。这说明刘备对他的完全信任。他的神妙的智慧,还在于既非学究式的,也非权谋数术式的策谋。它是在后汉已经倾颓、群雄割据的混乱时代,为了那些饱尝涂炭之苦的民众,企图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从这样一种人道主义迸发出来的实践的智慧,这点也正是使人们所以深为感佩的缘故。说它是人的睿智的究极的出发点,也并非言过。
使孔明登上正面历史舞台的机缘,是刘备那次著名的quot;三顾茅庐quot;,当时他二十七岁。构成这两人带有命运性的相遇的伏线,据认为是刘备与司马徽的一段问答。吉川先生描写说:司马徽曾说,像刘备这样的人,使之身心徒然疲惫,空度岁月,实在quot;可惜quot;。对于这点,刘备则概叹quot;自己的时运不济quot;。司马徽指出:不该委之命运,原因在于刘备身边人才不足。
据司马徽的看法:关羽、张飞、赵云这些人,固然都是力敌万夫的勇将,但他们缺少洞察时代趋势之才。而其他一些人物也非经纶济世之士,这样当然不能成就天下大业。当前刘备需要的,既不是无双的豪杰,也不是白面的书生式的人物,而是应当去搜求俊杰人士,那种能洞察时代大势,对天文、地理了如指掌、具有经纶抱负的人。一个有识别人才能力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当时司马徽所说的quot;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quot;,是脍炙人口的名言。
随后,小说描写了刘备通过徐庶,终于见到了孔明,刘备曲尽quot;三顾quot;之礼,孔明讲了quot;三分天下之计quot;,以两人的quot;鱼水之交quot;,为从战乱走向统一,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活动。这时的刘备是如何积极地活动,正像孔明本人对刘备所说的quot;(使君——引用者)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quot;(《蜀书·诸葛亮传》,本田济译。收于平凡社《中国古典文学大系第13卷)①,那样,他广求人才,积极接受人才,以伸张大义。不难看出,刘备这种真挚的心情,是充分打动了孔明的心的。
①此处系直接引自《蜀志·诸葛亮传》的原文。
总之,刘备获得这样希世的名臣以后,过去那种一进一退的形势,大为改观,在军事上一个胜利接一个胜利,沿着quot;三分天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