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海螺朝圣的信徒,一住就是一个星期。带着海螺朝圣的来这里干什么?这里又没有寺院。他们还没走,留在墓穴里准备拍照的人头鼓就不见了。我那时在北京联系举办都兰吐蕃墓群出土文物展览的事,一听说丢了人头鼓马上打电话向藏獒支队报了案,匆匆赶回来,才知道工地上有个来自日喀则的民工突然不辞而别了。

    许新国说:这个日喀则的民工有可能是个盗墓的。要知道这些年都兰吐蕃大墓几乎成了一所盗墓者的学校,盗墓者先来这里做民工,一旦学会了挖墓技术就马上离开,到别的地方自己找墓自己发掘。盗墓很快带来了金钱,柴达木的许多村庄,包括临近雪渭草原的赛什塘村、智嘎日村,这几年都飞快地发起来了。广州香港来的文物贩子就住在村庄里,举着钱收购。村里的人就疯了似的到处挖,到处盗,几年功夫,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大瓦房。藏獒支队突袭过一些村庄,抓了一些人,大部分都跑了,盗墓贼们的消息是很灵通的。有人说藏獒支队里有内奸,我也这么想,怎么到现在盗墓贼还这么猖獗?而且抓住的贼还能从看守所里逃出来。我有时候就想自己带一帮人马,花两年时间把盗墓贼扫荡一遍,可又一想,即使我可以这样干,也不可能达到目的。我们面对的是将近三十万平方公里的吐蕃墓群积聚地,也就是说,昆仑山以北,阿尔金山以东,祁连山以南,青海湖以西的整个柴达木到处都是吐蕃墓,或者说凡是有河的地方就有吐蕃墓,只不过规模和气派比不上都兰罢了。

    许新国说:这也就是说在藏族人风行天葬和火葬之前,有一个漫长的土葬阶段,这个阶段的丧葬形式最大限量地集中在了广阔的柴达木。有人说,柴达木有三富,沙金、石油和古墓。沙金,偷;石油,偷(他们在六百公里长的输油管道上安装阀门和龙头,开着汽车或手扶拖拉机去盗油);古墓,偷。想不到吧?这么辽阔,这么荒凉,有时汽车走一天也不见一个人、一个生物的柴达木,居然成了盗窃者的乐园。损失最惨的当然还是都兰吐蕃墓群,别的不说,光是丝绸,这里出土的就囊括了中国唐代作坊里所有的丝绸品种。这些古丝绸大量地流向国外后,迅速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都兰热,考古学家们和史学家们差不多都异口同声地欢呼: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又发现了第二条古丝绸之路。

    许新国说:关于丝绸之路,我们的研究和国际同行的看法基本一致。和世界各地出土的丝织品相比,都兰吐蕃墓群出土的丝绸,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图案之美,技艺之精,时间跨度之大(从北朝晚期到唐代中期,即六世纪末到八世纪后半叶),都处于领先地位。种类有锦、绫、罗、缂丝、绢、纱、絁、絣、紬等。其中金锦、缂丝、嵌合组织显花绫、素绫等这些高品位商品,都是国内首次发现。出土的丝绸百分之八十是中原汉地织造,另外还有西方中亚、西亚的织造。西方织锦中独具异域风格的粟特锦数量较多,一件织有中古波斯人使用的钵罗婆文字锦,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仅有的一件八世纪波斯文字锦。这说明吐蕃时期,从六世纪到八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在这条道路上,当地人与东方和西方的贸易空前繁荣,青藏丝绸之路作为与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干线和中转站,其地位绝不亚于河西走廊。它是我国境内迄今还没有引起广泛重视的第二条国际化的丝绸之路。

    许新国说:我有一个猜想:人头鼓应该是吐谷浑人的护国法器,六字真言最早是吐谷浑人的发明,藏族文字最早的形态是吐谷浑人的创造,吐谷浑是青藏高原最早的丝绸持有者(都兰墓群出土了大量北朝晚期到初唐时期的丝绸,这一时期的整个柴达木都在吐谷浑的有效控制下,享受丝绸这种高档奢侈品的只能是吐谷浑人),也是最早向大唐文明顶礼膜拜并汲取有效成分的周边国家。而对辽阔而野蛮的吐蕃疆域来说,吐谷浑人就像从远方跑来传递文明火种的使者,当他把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敲响人头鼓简介 >敲响人头鼓目录 >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