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chap_r(); 张浮休书
【原文】
张芸叟与石司理书云:顷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行义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今先生多教人以吏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吾昔贬官夷陵,方壮年①,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以无为有,以枉为直,违法徇情,灭亲害义,无所不有。且夷陵荒远褊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也。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是时苏明允父子亦在焉,尝闻此语。又有答孙子发书,多论《资治通鉴》,其略云:温公尝曰:吾作此书,唯王胜之尝阅之终篇,自余君子求乞②欲观,读未终纸,已欠伸思睡矣。书十九年方成,中间受了人多少语言陵藉云云。此两事,士大夫罕言之,《浮休集》百卷,无此二篇,今豫章所刊者,附之集后。
【注释】
①壮年:年轻时。
②求乞:乞求。
【译文】
张芸叟与石司理的书信说:最近游历京师,请求拜访前辈官员,常拜读文忠公欧阳修、温国公司马光、荆国公王安石等先生的议论,大致以道德方面文章为多,只有欧阳公多讲为官的事情。时间久了不免向他请教:大凡读书人来求见先生,都是想听道德文章的,现在先生教人最多的是做官的道理,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欧阳公说:不是这样的,你们为当今杰出的人才,以后必定为官理政,自然应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大致文学只能使自己光彩,政事才可以影响事物。我曾贬官到夷陵,那时正年轻,向往学习,想找来《史》、《汉》阅读,但公家私人都没有。无法打发日子,于是就去取架上的陈年公案卷宗,反复阅读,发现里边的冤假错案,数不胜数,把理屈的判为理直的,以黑为白,以真为假,徇私枉法,灭亲害义,无所不为。而且夷陵不过是个荒僻的小县,尚且这样,整个国家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我当时对天发誓说:从此以后我处理政事,绝不敢疏忽大意。当时苏明允(洵)父子也在场,都听到了这话。还有答孙子发的信,多谈论《资治通鉴》,大略说:司马光先生曾说:我编写的《资治通鉴》,只有王胜之一人读完过,其余众人,也找此书看,都没有读完,就打哈欠、伸懒腰昏昏欲睡了。此书经过19年才写成,中间受到多少人的语言糟蹋。这两件事,士大夫很少谈及,《浮休集》一百卷,没有这两篇,现在豫章所刊刻的《浮休集》把它们附在后面。
诗中用茱萸字
【原文】
刘梦得云:诗中用茱萸字者凡三人。杜甫云醉把茱萸子①细看,王维云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云学他年少插茱萸,三君所用,杜公为优。予观唐人七言,用此者又十余家,漫录于后。王昌龄王维茱萸插鬓花宜寿,戴叔伦插鬓茱萸来未尽,卢纶茱萸一朵映华簪,权德舆酒泛茱萸晚易曛,白居易舞鬟摆落茱萸房,茱萸色浅未经霜,杨衡强插茱萸随众人,张谔茱萸凡作几年新,耿沛发稀那敢插茱萸,刘商邮筒不解献茱萸,崔橹茱萸冷吹溪口香,周贺茱萸城里一尊前,比之杜句,真不侔矣。
【注释】
①茱萸子:肉萸、山萸肉、药枣。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绿色。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我国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
【译文】
刘梦得说:诗里使用茱萸一词的,共有三人。杜甫说醉把茱萸子细看,王维说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说学他年少插茱萸,三位的写法,以杜甫